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也是如今许多人找工作的门槛,对于人们来说十分重要,而在古代也有一个类似于大学的地方,那就是太学,那么接下来排行榜123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太学吧!
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
太学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它的设立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元朔五年,但其名称的最初源头在西周时期。该机构在夏、商、周三代间的称呼存在差异,五帝时期被称作成均,夏代时为东序,商代时则为右学,到了周代则变为上庠。早在上古时期,太学就已经存在,不过其职能与明堂混杂,包括布政、祭祀和学习等各种活动都混在一起,尚未形成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封建教育,因此仅能视为太学发展的初级阶段。
太学的起源
"太学"一词源于西周时期,被称为大学,天子和诸侯都有设立,位于郊区,但并非仅仅是学术场所,也是贵族举行祭祀、宴会、武士选拔和战略讨论的地方。董仲舒和郑玄将"五帝"的大学命名为"成均",位于王城的西郊。在夏商周时期,大学在夏商被称为东序,在殷被称为右学,周朝设有五大学,分别是东序、瞽宗、成均、上庠和辟雍。汉代开始在京师设立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太学。最初只设五经博士。随着时间推移,科目和学生人数逐渐增多。王莽时期,太学规模扩大,年年选拔博士学生,入选者可担任官职。
太学教学体制
教师在太学主要身份是博士,这是从战国和秦朝就开始的。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参与政治讨论和挑选有才能的人。博士必须熟悉历史和经济,这样才有能力担任这个角色,古代许多文人但如果太学博士,比如说曾是江西历史十大名人的陆九渊就曾担任过太学国子正等职务。而学生在太学中的身份也有很多不同的称呼,比如博士的弟子,或者太学生、诸生等。
不同的朝代,太学生的身份资格也有所不同。唐代的太学生只能是五品以上的官员的子孙,宋代则允许八品以下的官员的子弟或庶民家的优秀人才。主要教材是儒家五经。为了避免抄写错误,经书被刻在大学门外的石头上。学制因朝代而异,但都有考试、假期和管理制度。为了保持教育的严格性,历代太学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禁止违背教条的行为。